各位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泥鳅能长多大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最大泥鳅10斤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假如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黄金泥鳅能养多大
30厘米。黄金鱼鳅因全身金黄色因此也称为金鳅,这是泥鳅中的一个变异品种,但是因其颜色特殊而被一些观赏鱼玩家养来观赏,黄金泥鳅能养30厘米,体重约为500g,而泥鳅的体长都在15cm以上,在中国台湾,黄金泥鳅象征财富,黄金泥鳅作为泥鳅的突变种,通常每百万尾仅出现3至5尾,因此很受欢迎,但已经人工培育成功,很多地区有人工养殖。
二、泥鳅一年能长多大
泥鳅1年连2两也长不到的。但可以出塘。
池塘建设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通常为100~250平方米,池深0.7~1米。池塘可建成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应夯实,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网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培水与放种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保持30~50厘米深,并施入腐熟的猪粪等有机肥培肥水质,用量为每平方米20~30公斤。待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每平方米放养3~4厘米长的鳅种50~60尾,有水流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养殖管理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需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喂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泥鳅在水温15℃以上时食欲逐渐增加,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水温在25℃~27℃时泥鳅的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喂。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宜掌握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深度;当发现泥鳅常浮头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
三、泥鳅的生长周欺是多长
泥鳅的养殖周期为1年。第二年的生长速度较第一年的慢得多,体长可长到13厘米以上,体重50克左右。
人工饲养泥鳅条件下,养殖周期一般为3-4月就可以上市了,泥鳅的生长季节约在5-10月。泥鳅具有食性杂、生长较快、繁殖力强、适应性特强的特点,泥鳅的生长速度,
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一般刚孵化的鳅苗,体长约 0.3厘米,1个月后长到3.0厘米左右,半年后长到10厘米以上,第二年底最大个体长达20厘米。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即是美味佳肴又是大众食品,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美味又滋补,还易获得,价廉物美。泥鳅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左右,高于一般淡水鱼类。
泥鳅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人体抗血管衰老,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和豆腐同烹,具很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应用消渴:泥鳅、鲜荷叶共煮汤食。
四、泥鳅最大能长多少斤,泥鳅的正确杀法
在泥鳅的各品种中,台湾泥鳅的个体较大,一般可长到1斤左右,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野生泥鳅是芦溪一男子捕捉的,长达50多公分,重达1斤8两。
1、泥鳅品种较多,其中台湾泥鳅较大,一般可以长到1斤左右。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野生泥鳅是芦溪一男子捕捉的,长达50多公分,重达1斤8两。我们常见的泥鳅个体则较小,野生的1两左右比较普遍,人工养殖的泥鳅大的也就3两左右。
2、泥鳅是我国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喜生活在有底淤泥的静水或缓和流水域中,除西部高原地区外,自南到北的江湖、池塘、甚至沟渠和水田中都有自然分布。在水池干涸时,泥鳅会潜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
将泥鳅放在盆中,并用盖板盖严实,防止泥鳅跳出来,然后将几勺食盐撒在泥鳅身上,迅速盖上盖板,防止泥鳅乱窜,短时间内泥鳅就会被闷晕。食盐不仅可以去除泥鳅身上的黏液,还可以帮助泥鳅吐出体内的泥沙,这样既保持了泥鳅完好无损的外观,又保证了泥鳅的营养价值。
用热水烫杀泥鳅前,要先去除泥鳅的内脏。首先用手抓住泥鳅的头部,然后用刀或剪刀从上向下破开泥鳅的肚子,将内脏清除,最后用热水烫20秒左右,放在清水下冲洗,洗掉外表粘膜,去除土腥味即可。
五、台湾黄金泥鳅能养多大
1、泥鳅为底栖鱼类,喜生活于有底淤泥的静水或缓和流水域中,如湖泊、池塘、稻田、沟渠、水库等,喜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0至32℃,最适水温为22至28℃;当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泥鳅活动明显减弱;水温低于5℃或高于35℃以上时,就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冬季,泥鳅钻入淤泥20至30厘米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天,水温达10℃以上时,才出来活动。
2、泥鳅在底泥中或水的底层淤泥中活动,且喜昼伏夜出,长期在黑暗环境使其视力退化。但触须、侧线等却十分敏感,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所以它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在缺水的环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湿润,泥鳅仍可存活很长时间。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因而在鳅科100余种鱼类中,唯独泥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3、摄食淤泥中藻类等底栖生物,也取食浮游动物。人工喂养时,可投喂昆虫、小型甲壳动物、水蚯蚓、嫩植物茎叶等,也可投喂豆饼、豆渣、糙糠等。
4、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体长5厘米以下的鳅苗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体长在5至8厘米时,除了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水蚯蚓外,还摄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以后逐渐变为杂食性鱼类,几乎无所不食,凡水中和泥中的动植物及有机碎屑,都是泥鳅的天然饵料。泥鳅对动物性饵料最为贪食,特别爱吃鱼卵。亲鳅产完卵后,假设不及时取走,往往会把自己产的卵吃掉。泥鳅觅食主要是靠口须来完成,它的5对触须既是“探测器”帮助寻找食物,又是“过滤器”帮助分拣食物,可口的送入口中,不可口的弃掉,边吃食、边寻找、边移动。由于泥鳅取食广泛,所以与其他鱼类混养往往能起到“清洁工”的作用。泥鳅白天大多潜伏在泥中,喜上半夜外出觅食,假如环境安静,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据养殖户观察,泥鳅在一昼夜间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上午8至9点和下午3至5点。而早晨5点左右为摄食低潮。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白天投喂是完全可以的。一般情况下,泥鳅肠胃中的食物为其体重的8至10%;在繁殖季节,摄食量则更大些,泥鳅不同生长阶段的食物是不完全一样的。
六、4公分的泥鳅三四个月可以长多大
这个问题比较广义,需要区分情况来回答。泥鳅属于鳅科底栖杂食性鱼类,从体型上看属于小型鱼,成年亲鱼体长最长不超过25厘米。泥鳅生长比较缓慢,而且与环境和饵料、温度等因素有很大关系。4厘米的泥鳅属于诱鱼,野外条件下自然生长,三四个月长不了2厘米。商品化集约规模养殖,在控制密度和强化饲料的情况下,4个月可以长2至3厘米。人工水族箱条件下当成宠物养,基本不会长。
OK,小编就写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