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天才是什么样的人,《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读书报告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读书报告
1、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奈杰尔·巴利,是一位根据自身经历撰写书籍的著名人类学家,他因《天真》姊妹篇:《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1983年首版)和《天真的人类学家之重返多瓦悠兰》(1986年首版)而声名鹊起,尤其在人类学界影响甚大,被誉为“人类学界的卓别林”,其《天真的人类学家》是人类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的作品。
2、《天真的人类学家》是巴利的第一本书,其中的小泥屋笔记部分初版在当时引起了法国的轰动。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对19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模式的深刻挑战,在人类学学科内部出现了一股学术反思的潮流。被视为人类学的生命线和中心的民族志田野工作和写作,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批评。人类学在经受着重要的考验,《天真》姊妹篇正是这个实验时代的产物,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实验民族志作品。
3、这部作品的主要以一种日记的形式记载了作者在多瓦悠部落的田野经历,采用幽默诙谐的笔调,主要叙述最真实的田野调查中的各种有趣的或者令作者烦恼的现象,展现出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最真实的观感。
4、《自由时报》副刊副主编方梓说:“不同于一般的田野调查,本书类似于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写法,只是马林诺夫斯基摒除学术的观点,纯粹以个人的情感记录,而巴利则夹杂人类学志、田野调查、个人情感,成为‘游历少数族群的领导文学’。看惯了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本书将提供相异的视野。”
5、《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评论说:“而今在严肃的人类学著作里头竟有这么一本爆笑至极却富含反思精神的另类田野思维”。
6、《诚品全球网络》评论说:“这本书除了将人类学家的窘相拿来当作娱人的笑料,在幽默之余,可也有它严肃的‘命题’。他让读者看见人类学者是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还有田野作业上的琐事是如何影响后来研究成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7、在我的潜意识中一直认为人类学是属于那种既高深又严肃但而后很快就将其束之高阁的学科,就好像文科生去看一长串的理科公式的感觉一样。但接触到《天真的人类学家》这本不那么严肃而又坦诚真实的书后我发现,人类学也并没有那么严肃而不能理解,这本书主要是奈吉尔巴利在喀麦隆的多瓦悠部落进行田野调查时的随行笔记。作者在那里遭遇着难以预料的困难,与当地的居民们“斗智斗勇”,
8、不仅是环境的艰苦,还有与多瓦悠的相处、交流问题,面对多瓦悠人的肆意嘲弄、面对自己频频被偷东西的境况等等,若是旁人定然是无法忍受、十分埋怨的,但在书中却是随处可见巴利的幽默方式。他总是喜欢在看似干巴巴的描述之后坦诚地揭示无奈的真相。譬如有一次他的朋友在酒吧向他传授如何在两年多的非洲旅行中节约开支时,“我当然极感佩服,直到他酒钱也不付就离去,才明白个中道理”。类似的风趣手法遍布书籍,时常令人捧腹不已,这样的阅读体验就好像在与老朋友闲聊时听老朋友介绍自己的精彩经历一样,轻松有趣。对于多瓦悠人的种种远离现代文明世界的所作所为,譬如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村子的位置却叫不出村子的名称、譬如在参加头颅祭时我询问谁是主办人的时候得到的令人生气又无奈的回复等等,过分吐槽不好,太多炫耀也不对,而陈述式的自嘲却很容易让人开怀大笑又感同身受。
9、远离安逸的环境开展未知困难的田野调查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毕竟从高堂庙宇来到这蛮荒之地的落差,足以能够浇醒最初热血的决定,因此我也更能佩服巴利能将幽默贯彻在整个过程。巴利其实不止一次的到过多瓦悠,因在第一次的田野调查结束时没能接触到多瓦悠人文化的精髓——“割礼”仪式,在他回到“现实生活”(在多瓦悠部落的生活简直原始得就像虚构一般)后又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那个原始部落,仿佛忘记曾经在这里所遭受的苦难。无论是身患突发性疾病还是贫困潦倒的境遇,都无法打败一颗探索未知领域的心,或许这才是人类学家的“天真”吧。
10、这本《天真的人类学家》以其求真务实的态度以及生动形象的表达文体向我们真实的展示了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的收获与困境,并不同于其他调查研究成果那样满是伦理知识尽是些枯燥无味的文字堆积,书中十分生动的刻画描写使得我们更加了解田野调查,发人深省,这才是《天真的人类学家》最大的价值。
二、天真的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
1、在1983年,奈吉尔·巴利博士,一位牛津大学的杰出学者,以他的天真无邪踏上了非洲喀麦隆孔里村的探索之旅,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独特部落——多瓦悠人的生活画卷(天真的人类学家以其亲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鲜为人知的原始风貌)。
2、非洲的赤道阳光照耀下的孔里村,多瓦悠人居住在简易茅草屋中,女性身着树叶编织的草裙,象征着传统文化(原始又女性主导的服饰)。男性则佩戴阴茎鞘,婚姻制度遵循一夫多妻制,经济独立,每个成员都需经历穆斯林割礼,时间观念在这里显得格外奢侈(时间与传统习俗)。小米是他们的主食,而以物易物是他们的交易方式,金钱对他们来说仿佛是奢侈品。然而,随着经济消费主义的冲击,一些多瓦悠人开始走出丛林,接受现代生活,T恤和裙子成为他们新世界的标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3、尽管部落文化保留着原始的痕迹,多瓦悠人却是一群没有文字的文盲,只有少数小学儿童略懂法语,这是殖民历史的烙印(文化传承与殖民影响)。巴利博士的天真无畏在书中流露无遗,他遭遇的种种尴尬,如通关文牒的戏弄、行李被抢、高昂的出租车费,甚至是医疗事故,都以英式幽默的方式呈现,让人在笑中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幽默感)。
4、在研究中,巴利关注多瓦悠人生老病死的全过程,割礼和葬礼是其中重要章节,尤其是男性割礼的危险与仪式,以及葬礼上令人震惊的习俗(仪式与生死观)。多瓦悠兰的一夫多妻制婚姻中,男女角色各有分工,但婚姻破裂和聘金问题却让研究者困惑不已(婚姻制度的挑战)。同性间的友情和戏谑,更显出了部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性关系的亲密与戏谑)。
5、巴利博士的田野调查并非只是学术研究,而是一种寻求乐趣和新鲜体验的方式,他以幽默的口吻揭示了人类学研究背后的虚伪与策略(田野调查的真意与虚伪)。尽管经历了许多挫折,巴利博士的天真与坚韧,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到了人类学的魅力,也对非洲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天真学者的坚韧与启示)。
6、在《天真的人类学家》中,奈吉尔·巴利博士以亲身经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挑战与乐趣的异域世界,揭示了人类学的探索本质和文化的多样性(结论与推荐)。
三、居里夫人一一天真而执着的爱囯科学家
1、居里夫人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她是一个波兰人,一个爱囯的科学家。
2、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她的本名叫玛丽亚,是家里最小的女儿。
3、玛丽亚的父亲在华沙一个中学教物理课,母亲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家庭妇女。
4、玛丽亚一家人全靠父亲的微薄收入过日子,他们是波兰最普通的家庭。
5、那时候的波兰被俄国沙皇、奥地利和普鲁士所统治……
6、波兰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了。
7、在那时候的波兰,学校不许读波兰文,不许说波兰话。
8、统治者希望波兰人能够忘记自己的祖国,心甘情愿地做殖民地的奴隶。
9、但是,一个人又怎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呢?
10、在玛丽亚读书的学校里,有一个爱囯的女教师席库尔斯加,这个女教师常常暗地里对学生讲述波兰的民族历史,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
11、学生们在女教师席库尔斯加的影响下,心中都十分痛恨外囯的压迫者。
12、有一次,玛丽亚在学校里气愤地问同伴一一
13、“沙皇要我们的波兰干什么?他们土地那么大,还不够富足吗?”
14、突然之间,门铃轻松地响了起来……
15、这是女教师跟看门人约好的警号,沙皇视察官来学校检查教学了。
16、教室里的人们立刻忙乱起来,大家七手八脚地藏好波兰书籍,沉住气默默地等待沙皇视察员的到来。
17、校长陪着沙皇派来的视察官走进了教室,这个视察官傲曼地看着每个学生,眼角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18、视察官好像漫不经心地掀开一张桌子的盖子,但是这里面并没有波兰书籍。
19、那位视察官又叫了一个学生来考问,而这个学生正是玛丽亚……
20、只见那位视察官用一种蛮横地态度问玛丽亚一一
21、玛丽亚忍住心中的怒火,一字一句地回答道一一
22、“亚历山大二世陛下,全俄罗斯的皇帝。”
23、视察官洋洋自得地离开了教室.……
24、女教师默默地拥抱着玛丽亚,而玛丽亚则悲愤地痛哭起来……
25、玛丽亚不明白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要让外国人来统治呢?
26、爱囯的信念让玛丽亚更加努力地学习,她发誓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7、玛丽亚八岁那年,她的大姐因病去世了。
28、过了两年,玛丽亚的母亲也因为长期患病,家贫无钱医治而逝世了。
29、“为什么上帝要把那么好的大姐和母亲带走呢?”
30、玛丽亚一家是传统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但是自从大姐和母亲去世后,玛丽亚就再也不向上帝祈祷了。
31、玛丽亚的父亲也不是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他对小女儿的做法并无异议。
32、玛丽亚的父亲为人正直,但却受到学校的迫害,那些不如他的人总是在排挤他。
33、玛丽亚的父亲虽然处境艰难,但他依然教育孩子要有理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34、父亲的言行对玛丽亚影响很大,她虽然不知道将来怎样为祖国做事,但她懂得无论怎样的情况下,都要努力学习,不忘初心。
35、玛丽亚十六岁的时候,她中学毕业了,可是波兰大学不收女生,而家庭的贫困也不能让她出囯留学。
36、父亲劝玛丽亚先去找工作,然后再作今后的打算。
37、当时的波兰华沙有一个秘密的“流动大学”,是进步的波兰知道分子的活动中心。
38、玛丽亚由一位爱囯女教师介绍,参加这个秘密组织,在这里学到了各种科学知识。
39、“流动大学”的学生们听讲完后,还会去教别人如何学习。
40、玛丽亚经常去缝纫工厂去给女工讲课,还找了一些波兰书籍给她们看。
41、玛丽亚希望所有的波兰人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
42、玛丽亚的二姐布郎亚是一个很好的家庭主妇,但她热爱医学,夜里还在拼命地读书。
43、玛丽亚知道二姐布郎亚想上大学,但是家庭的贫困锁住了她。
44、一个人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多么的痛苦啊!
45、玛丽亚决定自己到有钱人家去做家教,以自己的努力帮助二姐实求学梦。
46、二姐听了小妹的决定后,感动地热泪盈眶,她高兴地抱起玛丽亚,不停地亲吻着她。
47、“不,二姐,我年纪小,可你已经过了二十了。”
48、二姐布郎亚到法国巴黎求学去了,玛丽亚则做了家庭教师。
49、玛丽亚十分的节省,她从不敢花一分钱,她把大部分钱都寄给了二姐。
50、在这五年里,玛丽亚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51、有钱人家的冷漠与轻视,自私与虚伪,让玛丽亚感到既恶心又无奈……
52、几年之后,二姐布郎亚当上了医生,并且结了婚,她立即让玛丽亚去巴黎求学。
53、可是,玛丽亚舍不得离开年老的父亲,她决定先在波兰补习一年。
54、1891年夏天,玛丽亚全家攒了一些钱,买了四等车票一起到巴黎生活。
55、“祖国,无论我身在何处,你永远都在我心中。”
56、玛丽亚立志要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
57、玛丽亚改名为玛丽,她考进了巴黎大学的索尔本学院。
58、玛丽衣着非常朴素,学习异常刻苦……
59、她租了一间阁楼,一连两个星期,每天只吃些面包、茶水。
60、玛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她最喜欢的是物理和数学。
61、玛丽经常通宵熬夜看书,一直到后半夜也不休息。
62、巴黎的冬天非常寒冷,玛丽不愿让家人担心,她没钱买柴烧火炉,她就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好让自己变得暖和一点。
63、长期贫困艰辛的生活让玛丽得了重病,她因饥饿而昏倒在教室里。
64、玛丽因营养不良而导致严重贫血,在二姐布郎亚的细心照顾下,她很快就恢复健康了。
65、刚刚恢复健康的玛丽一回到阁楼上,又一头钻进了书堆里学习了。
66、1893年,玛丽以优异的成绩从物理系毕业了。
67、玛丽想要进一步去研究金属的磁性,但她没有一间屋子来安装这种装置,这让玛丽心中苦恼万分。
68、就在此期间,她认识了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
69、那时候的居里虽然还没有得到法国科学界的认可,但他己经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几个重要发现了。
70、玛丽敬佩居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而居里也欣赏玛丽对科学的热爱,他们就这样走进了彼此的生命里。
71、他们经常一起做实验,一起外出散步,一起畅谈人生。
72、玛丽想要去波兰华沙工作,但现实情况不允许,居里劝她留在法国巴黎工作。
73、玛丽和居里结婚了,他们生活十分俭朴,但也非常的幸福。
74、玛丽成了居里夫人,他们虽然很穷,但俩人志同道合,其乐融融。
75、居里夫人不仅要研究科学,还要操持家务,照顾公公,日子过得既忙碌又充实。
76、结婚两年之后,他们的女儿伊伦来到了这个小家庭。
77、玛丽产后身体刚刚恢复就投入到工作去了。
78、那时候,物理学家柏克勒尔发现了含铀的盐类中会发出一种人们从来不知道的射线,玛丽对这项科学研究很感兴趣。
79、这是人们不知道的神秘的射线,居里夫妇决定要去研究它。
80、经过几个星期的艰苦努力,居里夫人初步得出一个结论一一
81、“这种放射作用是铀原子的一种特性。”
82、又经过许多复杂的试验,居里夫妇在1898年7月,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一种放射性物质。
83、居里夫人为了纪念祖国波兰,特意将这种物质取名为“钋”。
84、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在沥青铀矿中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镭”。
85、居里夫妇想继续研究下去,可他们没有钱买沥青铀矿。
86、困难吓不倒意志坚定的人,居里夫妇恳求维也纳科学家,终于得到了一吨沥青残渣。
87、这些残渣里一定会有“镭”的……
88、可是,居里夫妇连一间实验室都没有,他们只有一间破烂的小房子。
89、这间破旧的房子还是他们反复向学校恳求得来的。
90、居里夫妇用极其简陋的工具,把残渣弄碎加热,他们每天都要忍受刺鼻的气味,繁重的工作常使他们精疲力尽。
91、这场试验一直持续了四年之久,他们尽了一切的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可是都失败了。
92、居里夫妇不灰心,继续努力做试验,他们相信一定会成功的。
93、这时候的居里四肢疼痛,只能由妻子亲自烧火,上煤.……
94、居里忍住病痛坐在一旁仔细观察着……
95、为了继续试验工作,居里夫妇每天节衣缩食,几年不曾去剧院看戏了。
96、居里夫人每天回家后,都要亲自给女儿伊伦洗澡,带她去睡觉。
97、居里夫人热爱祖国,喜欢科学,钟情丈夫,更痛爱自己的孩子。
98、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居里夫妇终于提练出一种像食盐样的粉末,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它装在一个玻璃管里。
99、这天晩上,居里夫人想与丈夫一起到那间破旧的实验室去看看……
100、他们推开门,这间破屋变成了圣殿,有一个玻璃管内射出的光最强,这就是他们花了四年心血提练岀来的“镭”。
101、居里夫妇高兴不知如何是好,他们流着泪静静地注视着它….…
102、“镭”的射钱能够透过最密的物质,能够破坏有病的细胞,是治疗癌症和其他恶性肿瘤的克星。
103、居里夫妇拒绝了去瑞士日内瓦大学讲学的机会,他们不想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停止研究工作。
104、他们都是这世界上最无私的科学家。
105、那间破旧的实验室经常会出现漏雨,居里夫妇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106、法国索本学院有一个化学教授的空缺,居里希望能担任这个职务,这样的话他们夫妻俩就有一个好的实验室了。
107、可是,这个空缺被一个远不如居里的阿麻加补上了。
108、阿麻加虽然业务上不行,可他会巴结当地官员,所以实干家总是会输给阴谋家。
109、居里夫妇感到万分气愤,但环境如此,他们也无可奈何!
110、居里夫妇不要什么勋章,他们只想要一间好的实验室。
111、有些人劝他们夫妻俩申请制造“镭”的专利权,但被居里夫妇断然拒绝了。
112、“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
113、居里夫妇是执着的,也是天真的,他们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
114、1903年,索尔本学院授给居里夫人“荣誉博士学位”。
115、这年6月,居里夫妇到英国著名的“皇家学会”去做关于“镭”的演讲。
116、人们送给居里夫妇一枚金质奖章,他们把这枚奖章给女儿当玩具。
117、居里夫妇是一对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
118、 1906年4月19日晚上,居里参加完一个集会,天下着大雨,居里一边走着一边思索着什么……
119、他没有抬头就从马路这边向那边走去了……
120、就在这时候,一辆马车飞快地奔驰过来了……
121、马车夫大声喊叫,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122、马车从居里的身上跨了过去,车轮辗过了居里的头部……
123、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124、“你走路难道一点不留心吗?孩子,你又在想些什么呢?”
125、居里的父亲不住悲伤,他一个人喃喃自语的说着……
126、挚爱的丈夫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居里夫人无法承受这个巨大的悲痛,她哭着跑到医院去见了丈夫最后一面。
127、悲伤的居里夫人几乎没有生存的勇气……
128、“无论什么事发生,人总得工作。”
129、居里夫人想起了丈夫生前说过的话,她坚强地决定继续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130、居里夫人缓缓地走上了讲台,她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师。
131、居里死后,居里夫人把他们共同提练出的“镭”无偿地送给治疗癌的实验室。
132、这些“镭”在当时至少值一百万金法郎。
133、居里夫人的心中只有奉献,没有个人利益和金钱观念。
134、居里夫人经常教育孩子们要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大女儿伊伦和二女儿艾芙像父母一样,有着坚强勇敢的工作态度。
135、居里夫人拒绝了法国授予她的“荣誉十字勋章”,她同居里一样不重视各人荣誉。
136、居里夫人发表了很多关于镭盐分析岀的金属论文,她的才华举世瞩目。
137、但是居里夫人却没有入选科学院当院士,原因在于她是一个女人。
138、居里夫人从来不关心这些称号,她只爱自己的科学研究。
139、1914年7月,巴黎镭学院研究所建筑完成了,居里夫人终于有了一间真正的实验室。
140、居里夫人看着实验室,心中感慨万千……
141、不久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
142、在法国,实验室的很多人都上了前线,而居里夫人依然在硏究X光设备。
143、居里夫人布置了许多个流动的“X光车”,士兵们都亲切地称为“小居里”。
144、已经五十一岁的居里夫人回到了镭学研究所,长期从事超负荷工作使她身心疲惫,但是居里夫人依然不眠不休,努力工作,培养学生。
145、她像一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146、大女儿伊伦继承了父母的事业,从1918年起就在母亲身边当助手,一起研究科学。
147、1920年5月里的一天,一位从美国纽约来的梅洛尼夫人拜访了居里夫人。
148、梅洛尼夫人是一位正直善良的女记者……
149、居里夫人罕见地接受了她的采访,当梅洛尼夫人问她现在最需要什么时,居里夫人的话让这位女记者大吃一惊一一
150、“我很想买一克镭,来继续我的研究,但是我自己买不起,太贵了!”
151、众所周知,“镭”是居里夫妇发现的,但他们没有申请专利技术,所以让一些资本家占了便宜。
152、那些资本家利用居里夫妇发现的“镭”发了大财,而他们却不肯送一点“镭”给居里夫人。
153、天真的科学家永远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
154、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单纯善良的人总会在现实面前摔跟头。
155、“夫人,您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156、在梅洛尼夫人的积极推动下,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募集购买镭的捐款,居里夫人这才有机会能继续研究了。
157、几十年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破坏了居里夫人的血液,她得了恶性贫血,连医生都束手无策。
158、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逝世了,她的哥哥姐姐都来送葬。
159、他们把从波兰带来的泥土,撒在居里夫人的坟墓上……
160、居里夫人一直都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波兰,可惜她永远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了。
161、天真而执着的居里夫人在天上默默守护着自己的祖国母亲。
162、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天才是什么样的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读书报告、天才是什么样的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