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纵横(贞观初文言文)

贞观纵横(贞观初文言文)

很多朋友对于贞观纵横和贞观初文言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贞观之治时是哪位皇帝在位的
  2. 关于穿越大唐贞观年间的小说
  3. 贞观初文言文

一、贞观之治时是哪位皇帝在位的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一个辉煌的时代,在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

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2]。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1.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3.皇帝要勤于政事,善于听取正确意见4.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1.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有贞观王朝。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启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开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为证。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几条文明成果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

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

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太宗在位23年,励精图治,对内则整顿国家制度,尊重黎民百姓,安定民生,对外则击败北方强权东突厥,扩大了唐帝国对周边国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响。以下分述贞观之治在各方面的治绩:

隋末民变,使太宗认识「民依於国,国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乱,使二十七岁登基、英气勃

发的太宗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贞观君臣共济致治的基本因素。

太宗即位後,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汤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太宗为历史上少有的英主,因有既往不咎的前提,群臣多为贤能之辈,勇於上谏。贤臣中尤以房玄龄、杜如晦最著,时人称「房谋杜断」,其他如李靖、魏徵、尉迟恭等,人才辈出,均名重一时。

太宗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太宗对外武功成就显赫,曾多次对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为「天可汗」。由是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太宗即位时年仅27岁,唐王朝在太宗统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发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

1.用人唯才(选用人才任贤方面)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後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太宗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材济济。

太宗以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後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臣下直谏。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颜直谏,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纳,又如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太宗十分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时政治清明。

唐太宗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徭役的徵发不夺民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唐太宗招抚流亡回乡,授田给予耕作,以安定民生。唐初关中连年灾荒,太宗即开仓赈济灾民,又准百姓就食他州;且拿出御府金帛,为灾民赎回卖出子女,使灾民得以度过荒年。

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学馆,有十八学士,即位後更在京设弘文馆,徵集图书二万余卷;同时重建地方州县学校,扩充京师国子监,延聘名儒出任学官,生员多至万人,并接受新罗、吐蕃、日本等的君长皆派子弟来华求学,由是时文教生员背景多元,复兴卓然有成。

命孔颖达等人修定《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学;又置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朝国史,开官修历史的风气。

平定四方:太宗对外武功成就显赫,曾多次对外用兵,先後平定东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帝国声威远播,加上太宗能维护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西北各族共尊太宗为「天可汗」。

详细内容请参考:

二、关于穿越大唐贞观年间的小说

穿越大唐贞观年间的小说有:回到唐朝当混混、大唐盗帅、篡唐、篡唐、大唐小郎中。

《回到唐朝当混混》是一本穿越类网络小说,作者是周玉。该书讲述了女主在突然穿越到唐朝后,从一个小人物变成了富贵的“凤凰”的故事。

《大唐盗帅》是盗帅二代所写的两晋隋唐类小说,已完结。最初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由于获得五百张以上月票和八万张推荐票,于2011年2月24日登上起点首页热点封面推荐。

《篡唐》作者是庚新,两晋隋唐类,总字数有1979392字,已完结。讲述了一个现代人的隋唐故事,有恩怨情仇,有金戈铁马,还有那数不尽的风流。

《调教初唐》是一本连载在起点中文网上的架空历史类小说,作者是晴了。该小说讲述了大唐新名人、优秀穿越杰出青年、房府之二男悲愤地翘起了手指头指着满天神佛,无语望苍天,一帮没道德的家伙,啥意思,有本事别玩俺这个正人君子,去玩戏说历史的导演们去。

《大唐小郎中》是作者沐轶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历史穿越类小说。现已完结。一个中医院的小药剂师,意外穿越来到开国之初的大唐,成了一家小药铺的小郎中。开药铺的父亲医术平平,老母慈爱而怯弱,姐姐泼辣护短。

药铺濒临倒闭,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年边了,锅里只有混着野菜的黑面馍馍,大堂坐着冷面女房东逼债,交不上房租,就要将他们全家扫地出门。从这里,他踏上一条满是荆棘的从医之路。

三、贞观初文言文

1.关于贞观之治的诗词文言文

白居易的《七德舞》

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阵乐》以歌太宗之功业。

贞观初,太宗重制《破阵乐舞图》,诏魏征、虞世

南等为之歌词,因名《七德舞》。自龙朔已后,诏

[贞观初,诏收天下阵死骸骨,致祭而瘗埋之,寻

[贞观二年大饥,人有鬻男女者。诏出御府金帛尽

[魏征疾亟,太宗梦与征别,既寤,流涕。是夕征

卒。故御亲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

[张公谨卒,太宗为之举哀。有司奏曰:在辰,阴

阳所忌,不可哭。上曰: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

情发于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恸。]

[太宗尝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今

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

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

[贞观六年,亲录囚徒死罪者三百九十,放归家,

令明年秋来就刑。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李绩尝疾,医云:得龙须灰,方可疗之。太宗自

剪须烧灰赐之,服讫而愈。绩叩头泣涕而谢。]

[李思摩尝中矢,太宗亲为吮血。]

小题1:A小题2:C小题3:B小题4:C小题5:(1)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1分)(2)①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所不要求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无”“敏”大意各一分)②我私下认为陛下心里认为这个正确,陛下假如认为不正确,那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好却不能去除。(“是”、“所谓。

也”判断句式、大意各1分。)小题1:(数:责备)。

小题2:(解析:C“则”:连词,那么,就。A乃:连词,却;“无乃…与”意为“恐怕…吧?”。

B之:动词,去;代词,代富与贵。D以:介词,把;连词,表顺承,来。)

小题3:(解析:①是唐太宗自己说的话,⑤是说“又派人多送金银丝绸,到各个少数民族国家买马”与“从谏”无关。)小题4:(“因为买千里马会花费很多金钱”错。

“还会让各少数民族生怨”错,只有可汗生怨,其他人是不敬重。)小题5:略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边吃饭边说话,当时有一个美女在旁边伺候,她本来是庐江王李瑗的侍妾,李瑗(叛乱)失败,(她被)收入皇宫。

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没有道义,残杀她的丈夫然后纳她做了妾。他很暴虐,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坐席说:“陛下认为庐江王抢了她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唐太宗说:“怎么会有杀了别人抢了人家的妻子,你却问我对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从《管子》里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那里的父老说:“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父老说:“因为他认为好的好认为不好的不好。”

桓公说:“象您说的话,(郭君)是贤能的国君啊,怎么会到灭亡的地步呢?”父老说:“不是这样的,郭君认为好的好但不能采纳,认为不好的不好但不能去除,所以灭亡了。’现在这个女人还在您的左右,我私下认为陛下心里认为这个正确,陛下假设认为不正确,那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好却不能去除。”

太宗很高兴,称赞这话是最好的,就派人把美女还给了她的亲属。太宗有一匹骏马,特别喜爱它,常常放在皇宫内喂养,(这匹马)没有生病却突然死了。

太宗对养马的宫人很生气,准备杀了他。皇后进谏道:“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养马的)人,晏子要求指责养马人的罪过,说:‘你养马却让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君因为马而杀人,老百姓听了这事,一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其他诸侯听了这件事,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

’齐景公于是原谅了(养马人的)罪过。陛下曾经读书见到过这事,难道忘记了吗?”太宗的内心才得到开解。

(太宗)又对房玄龄说,皇后一般事情(都能)启发、开导我,(对我)极有好处啊!贞观十五年,派使者到西域协助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回来,又派人多送金银丝绸,到各个少数民族国家买马。魏征进谏说:“现在派使者以立可汗作为名义,可汗还没有立定,就到各国买马,他们一定认为(我们)的本意在于买马,不是专门去立可汗。

可汗能够立,那么他不会感恩;不能立,就会心生很深的怨恨。其他各少数民族听了,将不敬重中原国家。

只要能让他们的国家安宁,那么各国的马,不求也会到来。从前汉文帝时有一个献千里马的人,汉文帝说:‘我巡幸等办吉利的事的时候每天走三十里,有军事行动的时候每天走五十里,我的专属车队在前面,从属车队在后面,我单独乘千里马,要到哪里去呢?’就补偿给献马人来回路费让他回去了。

又有光武帝时候有献千里马和宝剑的人,马用来驾击鼓的车,剑则把它赐给骑士了。现在陛下所作所为都远远的超过了圣贤的三王,为什么到这件事却要落后于孝文和光武呢?还有,魏文帝想寻找西域的大珍珠,苏则说:‘假如陛下恩惠遍及天下,那(珍珠)不找也会自己来,寻找得来的珍珠是不值得珍贵的。

’陛下就算不能仰慕汉文帝高尚的德行,能不害怕苏则正直的话吗?”太宗就下令停办了这件事。

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

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求谏吴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贞观政要》)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勉励B.寻亦诛死寻:不久C.如属文之士属文:叮嘱写文章D.言语致失次第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皆失其举措其若是,孰能御之B.愚臣处不讳之朝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言而不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乃使从者衣褐小题3: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⑤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4分)(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4分)(3)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4分)2答案(表抄答案,解析更重要->戳这)小题1:C小题1:D小题1:A小题1:(1)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我的过失,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2)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3)我经常想到魏征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

小题1:D小题1:B小题1:D小题1:(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小题1:方:比拟、比作。

小题1:B项的“因”都是表承接“于是”。A项的“所”,前者指“……的人”,后者处所;C项的“以”,前者表并列,后者表修饰;D项的“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与、同”。

小题1:“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小题1:(1)“若”“子”“焉”句意通顺1分(2)“抚”“无使”“监”“察”句意通顺2分【参考译文】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年,迁徙家庭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丧父,他侍奉母亲、兄长,凭借孝友闻名乡里。

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绩任并州长史,(李绩)曾经赞叹着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

李绩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绩饯行,李绩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绩请教,李绩说:“你不要疑忌。

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李绩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

(张文瓘)后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

因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瓘又被调任云阳县令。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又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绩同为宰相。不久,兼任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再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马厩养官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言说:“王者养育百姓,使百姓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

秦、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动乱之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

人没有永远不变的心,(而)对仁需要归心。我愿意去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官马。

(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到十几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

(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一起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回到岗位上。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

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垂泪,(张文瓘)得人心就是这样。

(张文瓘)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

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吗?”假设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

书名:《贞观政要》作者:吴兢……往者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粟一斗,而天下帖然。

百姓知陛下甚忧怜之,故人人自安,曾无谤讟。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馀石粟,而百姓皆以陛下不忧怜之,咸有怨言,以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故也。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即世充、李密未必能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国之常事,要当人有馀力,而后收之。

若人劳而强敛之,竟以资寇,积之无益也。然俭以息人,贞观之初,陛下已躬为之,故今行之不难也。

为之一日,则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劳矣,而用之不息,傥中国被水旱之灾,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因之窃发,则有不可测之事,非徒圣躬旰食晏寝而已。

若以陛下之圣明,诚欲励精为政,不烦远求上古之术,但及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贞观纵横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贞观初文言文、贞观纵横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上一篇: 跨年安排2024(2022新年倒计时)
下一篇: 返回列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