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男丁女丁的说法和为何古人常说男丁女口丁和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男丁女丁的说法以及为何古人常说男丁女口丁和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喜添新丁”是不是指男的那女的呢
1、“喜添新丁”指生男,生女叫增口。
2、“男丁女口”是古代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在古代,丁是指男人壮丁、白丁。生孩子总称“添丁增口”,“喜添新丁”对应“荣纳娇女”,生男孩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叫“弄瓦之喜”。
3、现在“添丁”多指新生儿出生降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添丁的意思就是血脉相传、后继有人。
4、我国汉族有床神信仰,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民间在床神信仰中,多以“床婆”、“床母”相称,而“床公”之称则少见。
5、我国南方民间俗信,婴儿一出生就受惠于床母。床母不仅平时要照顾、保护婴儿不受意外伤害,而且负有教导婴儿的责任,担任婴儿早期的智力开发工作,人们认为孩子在睡觉时会微笑、皱眉、嘟嘴等,正是床母教导的结果。
6、因此,民间忌讳将睡梦中的孩子弄醒,以免中断孩子的学习。信仰床神,即禁忌触犯床母,因此要用衣食、香烛等物敬祀。考虑到床母嗜酒,又担心床母喝醉酒,会忘掉看护婴儿,使婴儿从床上滚落下来,又忌用酒祭祀床母。
7、中国民间育儿保健的诸多方式,在古代医书中有所记载,但多数则隐含在对婴孩的禁忌之中,其中不少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8、孩子降落人间直到长大成人,需要大人精心护理,其间禁忌众多。孩子出生后第一件事是断脐,断脐时,民间忌讳用刀剪,如果非用不可,也应在怀里暖一会儿,否则,婴儿有中“脐风”的可能。
9、断脐时,一般是先沐浴,后断脐。忌讳先断脐,还忌讳包裹孩子太紧太厚,忌尿浸湿,忌风寒邪气。古时,人们还不知道剪刀消毒法,但已经注意到脐带对一个新生儿的重要性,这是民间祖祖辈辈育儿经验的积累所致。
二、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呢
1、添丁添口这个说法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色彩,里面包括的内涵很多,给大家做一个科普。
2、丁口这个词,主要和古代朝廷的赋税徭役制度密切相关,也和历代丁口税,丁口簿,丁口钱,丁口捐等阶段性政策具有逻辑上的延续关系。传统中国是要收人头税的,自秦汉起,按田地、人丁、户籍征收赋税,包括了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力役形式三种。
3、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命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到了汉代时期,朝廷既要收田租,又出口赋,双轨并行(《汉书·食货志》)。也就是说,朝廷编户齐民体制内的成年人,以户为标准,按照人头来计算收人口税(丁口税),根据土地多寡收土地税(地税)。如果成年女性没有土地的话,则只收口税,不收地税。有土地的丁女,一切照常。
4、另外在汉代,除了口赋,还收算赋,也是人口税的一种,规定口钱是未成丁的人口税。比如汉武帝时期,民三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自唐代之后,继承了魏晋南北朝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做法,受田丁男才交税,在均田制框架下,丁男(二十一岁为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需要按时交税。
5、隋唐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才基本完善和定型下来。但是,也有很多曲折,比如两税法之后以丁户为本的租庸调法就不再适用了。田赋的说法,一度也叫户赋,意思也有变化。其中田是指按田地征收的田租,最初赋是由军赋代金转变成的人头税,相当于不服兵役给朝廷的补偿,叫口赋。晋武帝在280年颁布了《占田令》,其中就规定:
6、丁男(十六至六十岁)按五十亩缴田租,丁女按二十亩缴田租。如户主为次丁男(十三至十五岁,六十一至六十五岁)按二十五亩缴租。
7、在古代社会,由于土地相对稀缺,是农户最大的资产,因此土地分配大多以男性数量为标准,故而丁指代的是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与当时土地制度有关。五代时期,吴、吴越、闽、楚的人口税叫丁口钱,又称丁钱,丁身钱。宋代的丁口簿籍,用于登记20岁(或21岁)至59岁的男丁姓名,用以摊派差役和丁税。明代行一条鞭法,征收货币地租,人口税的色彩和人身依附愈发弱势。
8、清代有一个转型。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五十年(1711)的丁银额为准,以后即使额外添丁,也不再多征丁口税,因此叫作圣世滋丁,永不加赋。
9、雍正也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到了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以丁粮摊入地粮内合一征收,故称为地丁,人口税和土地税合二为一,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可以说,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和稽征手续,是一个进步。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活跃,土地税虽然还是大宗,但是在清代财政中已经占据比较小的比例了。
10、不过,丁口这个传统说法的影响很深远,包括香港以前的住宅改革,新界原居民中的男性后人,也就被称为是丁,获准兴建的房屋就叫做丁屋,丁有丁权。
11、丁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在古代,生下男孩可以分地叫添丁,生女孩为添口,都是传统制度下的产物。
三、为何古人常说男丁女口丁和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1、古代社会注重男女有别,并将差异之分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生养一事上,古人将生男叫“添丁”、生女叫“舔口”。其中,丁和口分别代表男女。
2、《辞海》释义:丁,人口,男称丁女称口。家里生养儿女,人们习惯称之为添丁进口。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丁和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3、“丁”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钉子。《说文》:丁,钻也。象形。今俗以钉为之,其质用金或竹,若木。后来延伸为健壮。这就和成年男子扯上了关系。
4、但是,也有人认为,在甲骨文中,“丁”和“个”的写法是一样的,两者可以互用,丁就是一个量词。大概是因为这三者意思比较接近,“丁”“个”以及成年男子,逐步联系起来。到了汉代,“丁”成为成年男子的专有量词。
5、汉代的文献资料里出现了人丁税。人丁税其实很好理解,国家以户籍为单位,按人头进行征税。这里的人头多指农民、男性青壮年。汉代的人丁税又分为算赋和口赋。《汉仪注》载“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治库兵车马。”“又七岁至十四出口钱,人二十,以供天子;至武帝时又口加三钱,以补车骑马。”“丁”逐步成为一个征税单位。
6、当然,这是文献资料记载的。人们推测,随着井田制的消亡,在秦朝开始就应该出现了人丁税,并一直持续到清朝。雍正时期,朝廷推行“摊丁入亩”,直接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何炳棣在《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8》一书中就阐述,当时朝廷以“丁”为征税单位而非实际人口数。
7、可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丁和税赋是密切联系的。在古代谁最有劳动能力,肯定是青壮年劳动力了。
8、口最原始的意思是,像人嘴张开的样子。《易·颐卦》:自求口食。一个口自然代表一个人,口具有量化人口的意义。
9、古代的口,有多重意思。如,代表户口,《孟子》:“数口之家。”又如,代表人口总数,宋岳飞《条画合行事件札子》:“本军头口老小正兵七万人口。”再如,和人联系起来用,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
10、综合来看,古代的口和现在意思基本一致,都是用来量化的。多一个人,则多一张口吃饭。道理其实很简单。
11、综合来看,丁和口都是古代人口的量化单位,丁和赋税联系起来,男性色彩更加明显。而口只是一般单位。古代社会虽然讲究“男耕女织”,但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人们会特别强调男丁的耕田种地等农业劳动,而降低女人的纺织、烹饪等家务劳作。男女性别分化日趋严重,长久下来就形成了“男丁女口”的说法。
关于男丁女丁的说法,为何古人常说男丁女口丁和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