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以及伯克利美术学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艺术,科学,真理 是美国哪所大学的校训”
1、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校训是:
2、这三个词都是拉丁语,翻译成英语是:
3、密歇根大学校训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的是大学管理者对求学者的热切希望,并体现办学者对学生道德水平提高的要求和期许。它就融入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血脉和灵魂,成为大学精神。密歇根大学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
4、以上内容供你参考,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艺术方面的内容可以私信盖特。
5、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院士
人文与科学院共分为五个学部及二十四个学组:
2.细胞生物学、发展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基因学组
3.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生物学组
4.演化生物学、种群生物学、生态学组
5.医学、生理学、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组
3.政治学、国际关系、公共政策学组
5.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组
Ⅴ.公共事务、商业与行政管理学部
3.教育、科学、文化与慈善组历史上,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或者外籍院士的华人包括:
胡适,哲学家,前中央研究院院长,前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当选为外籍院士。
吴经熊,法学家,前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前中华民国立法委员,「中华民国宪法第一草案」(吴氏宪草)起草人,1938年当选为外籍院士。
翁文灏,地质学家,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1947年当选为外籍院士。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1949年当选为院士。
李政道,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59年当选为院士。
林家翘,数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前主席,1962年当选为院士。
王瑞駪,物理学家,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1970年当选为院士。
吴健雄,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被誉为「物理学女王」及「中国的居里夫人」,1972年当选为院士。
丁肇中,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75年当选为院士。
黄克孙,物理学家,翻译家,诗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76年当选为院士。
李远哲,化学家,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长,1975年当选为院士。
何炳棣,历史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会长,1979年当选为院士。
韦潜光,化工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工学院前院长,1982年当选为院士。
丘成桐,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1982年菲尔兹奖得主,1982年当选为院士。
王倬,生物化学家,哈佛大学教授,1984年当选为院士。
王义翘,生化工程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85年当选为院士。
朱经武,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前校长,1989年当选为院士。
项武忠,数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1989年当选为院士。
谢希德,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校长,1989年当选为外籍院士。
徐遐生,天文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天文学会前主席,国立清华大学前校长,1992年当选为院士。
朱棣文,物理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能源部长,1992年当选为院士。
王赓武,历史学家,澳洲人文科学院前院长,香港大学前校长,1993年当选为外籍院士。
翁启惠,生物化学家,中央研究院院长,1996年当选为院士
钱泽南,生物化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主席,1997年当选为院士。
廖述宗,生物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院士。
何大一,医学家,洛克菲勒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院士。
吴以仲,生物学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主任,1998年当选为院士。
王佑曾,资讯科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前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前副校长,1999年当选为院士。
李文雄,演化生物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院士。
李太枫,天文学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前所长,1999年当选为外籍院士。
姚期智,计算机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与清华大学教授,2000年图灵奖得主,2000年当选为院士。
余国藩,人文学人,芝加哥大学教授,2000年当选为院士。
崔琦,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000年当选为院士。
姚鸿泽,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2001年当选为院士。
林潮,天文学家,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教授,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创所所长,2002年当选为院士
萧荫堂,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2004年当选为院士。
谢宇,社会学家,密歇根大学教授,2004年当选为院士。
林芳华,数学家,纽约大学教授,2004年当选为院士。
田刚,数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2004年当选为院士。
陈怡,音乐家,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教授,2005年当选为院士。
钱煦,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教授,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2006年当选为院士。
哈金,作家,波士顿大学教授,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2006年当选为院士。
施春风,力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前校长,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创校校长,2006年当选为外籍院士。
詹裕农,生物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当选为院士。
叶公杼,生物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2007年当选为院士。
袁钧英,生物学家,哈佛大学教授,2007年当选为院士。
巫鸿,艺术史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2007年当选为院士。
谢晓亮,化学家,哈佛大学教授,2008年当选为院士。
雷干城,理论物理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2009年当选为院士。
戴宏杰,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2009年当选为院士。
胡玲,微电子学家,哈佛大学教授,2010年当选为院士。
陈长谦,化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2010当选为院士。
翁玉林,天文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2011年当选为院士。
张首晟,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2011年当选为院士。
张寿武,数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11年当选为院士。
王映真,医学家,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011年当选为院士。
侯一钊,数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应用数学系主任,2011年当选为院士。
杨培东,化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2012年当选为院士。
骆利群,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2012年当选为院士。
施一公,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2013年当选为院士
郁彬,数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2013年当选为院士
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含金量
含金量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是独立的学术研究中心,成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美国最悠久和地位最高的学术团体之一,其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入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名单的都是各大名校的精英,2512名、外籍院士517名,其中约200位院士得过诺贝尔奖,可谓含金量极高。
四、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名称
1、人文与科学院建立之时,美国正在法国等国的协助下与英国作战,所以美国的创立者选择比照包括作家、人文学人、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在内的法兰西学术院,而不是仅涵盖自然科学的英国皇家学会,建立新大陆的学术院,并在正式名称中选用「Arts and Sciences」一词表示其覆盖全部学术和专业领域。「Arts and Sciences」有多种中文译法,包括「艺术与科学」、「人文与科学」、「文理科学」等。
2、比照英国皇家学会、主要涵盖自然科学的美国院士机构是成立于1863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
假设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